技术资料
作者:网络资料时间:2025-09-16 15:15:02阅读数:

一、项目背景与水质特征
该工业污水处理厂主要负责处理来自石化工业区的工业废水及部分镇区生活污水,其中工业废水占比达70%~80%,以化工企业排放为主,涵盖印染、电厂和烟草等行业废水。进水具有高COD、高盐度及生物毒性特征,属典型难降解废水,成分复杂、副产物多,处理难度较大。
原设计出水执行《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DB 32/T 1072-2007)及《化学工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2/939-2006)一级标准,尾水排入长江。随着《DB 32/1072-2018》和《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实施,多项污染物排放限值显著提高,尤其是COD、SS等指标,原有工艺已无法稳定达标,亟需进行提标改造。
二、原运行状况与存在问题
该厂一期工程建于2011年,规模2万m³/d,采用“水解酸化-MSBR-混凝沉淀-转盘过滤”工艺;二期于2016年投产,规模2万m³/d,采用“混凝沉淀-水解酸化-AAO-混凝沉淀-滤布滤池-臭氧接触氧化”工艺。总处理能力3万m³/d。
实际运行中发现如下问题:
一期MSBR池污泥老化严重,泥水分离效果差,滤布滤池已停用;
出水COD、NH₃-N等指标波动较大,尤其冬季低温条件下难以稳定达标;
新标准要求下,COD、BOD₅、SS等指标达标压力显著增大。
三、提标改造工艺路线
针对用地紧张、需高效去污的需求,改造方案聚焦两大核心工艺:
1. MBR工艺——强化泥水分离与生化效果
将原一期MSBR池改造为改良AAO-MBR池;
利用膜高效截留作用,保障SS稳定达标,增强脱氮除磷能力;
高MLSS浓度与长SRT运行,提升生化处理效能,节约占地。
2. 臭氧催化氧化工艺——深度去除难降解COD
将一期混凝沉淀池改造为臭氧催化氧化池;
采用自主研发的非均相碳基催化剂,提高臭氧利用率和反应效率;
通过小试验证,确定最佳水力停留时间10min、臭氧投加量20mg/L,COD去除效果显著,可从60mg/L稳定降至40mg/L以下。
四、改造工程设计要点
膜格栅增设:在一期水解酸化池后新增1mm孔径精细格栅,减轻膜污染;
AAO-MBR系统:利旧原有风机等设备,膜池分4个系列灵活运行,增强处理稳定性;

臭氧系统优化:利旧臭氧制备间,新增20kg/h臭氧发生器,强化催化氧化能力;
中间提升泵站:于二期滤布滤池后增设一体化提升泵房,保障水流顺畅进入臭氧单元。

五、调试运行与问题处置
2020年7月进入调试阶段后,发现两大问题:
一期活性污泥活性低,主因脱水设备老化致化学污泥回流、污泥龄过长;
臭氧催化氧化池中催化剂发生Fe、Mn化合物污染,导致床层堵塞。
相应解决措施:
维修更换污泥脱水设备,切断无效污泥回流,加强排泥,恢复污泥活性;
提高反洗频率,增设自动反洗及酸洗装置,有效解决催化剂污染与堵塞问题。
六、运行效果与经济性
2021年3–8月试运行数据显示,出水各项指标稳定达标,符合一级A及DB 32/1072-2018中最严标准。
工程总投资4786.89万元,单位水处理新增成本0.95元/m³,直接运营成本增加0.73元/m³,经济效益显著,具备推广价值。
七、结论
MBR工艺适合用地紧张的工业污水厂提标改造,抗冲击负荷强,出水水质优;
臭氧催化氧化可高效去除难降解COD,可作为深度处理优先工艺;
本工程为太湖流域工业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提供了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典型案例,具备良好的环境与社会效益。

扫码关注我们